新闻中心
News center
公司新闻
行业动态
日常工作输液泵的使用和维护知多少
来源: | 作者:佚名 | 发布时间: 2020-11-10 | 2101 次浏览 | 分享到:
       重症监护室最多的仪器就是输液泵,微具有精确、均匀、持续泵注的特点,能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及保持血液中药物的有效稳态浓度,达到符合血管活性药物应用准、少、慢的特点,成为危重症患者治疗时的常用仪器。
       但是日常工作中,存在很多安全隐患和危险因素,下面小编带您一起去了解一下最常见的因素:1.管路堵塞,泵管回血;2.堵塞报警延迟;3.药物外渗;4.配伍禁忌;5.药物变性;6.护理人员操作问题(将血管活性药物快速推入)。针对上述问题,可采取以下处理方法:          
1、护理工作中需勤于观察泵注管路的通畅性,避免泵注管路出现受压、打折和回血等情况,特别是在更换体位、管道、经三通推注药物后。
2、防止药物外渗:加强巡视,密切关注局部皮肤的颜色,观察是否出现肿胀。发生外渗,应立即停止输液,更换穿刺部位,并抬高患肢,给予局部对症处理,轻者用25%硫酸镁湿敷,重者应根据外渗药液的不同选择处理方法。
3、防止静脉回血:当管道内出现回血时,应根据药物性质和回血量采取不同的措施。不可将原液快速手推进入,有研究者推荐将装有生理盐水的注射器接于针头 ,将回血缓慢推入。
4、规范连接,明确标识:在注射器上注明床号、姓名、药名、剂量、速度、时间等。
5、严格执行血管活性药物交接班制度:做好交接班,做到“三清”,即口头讲清、书面写清、床边看清,严防差错事故发生。交接血管活性药物的种类、剂量、浓度。检查通路是否通畅,接头是否连接紧密,是否按血管活性药物使用原则用药,有无药物外渗。  
6、妥善固定。应将微量泵固定在输液架上,不可随意放在床头桌或床铺上,以免滑落损坏机器。
7、加强对药物药理知识的学习,包括药物的用法、剂量、途径、药理作用、不良反应、配伍禁忌。
8、对于在更换血管活性药的时候出现血压的波动的患者,建议采用双泵交替更换药液的方法,具体流程如下:更换药液——新注射器抽取药液完毕后连接泵前管,排尽空气,贴好标识备用——另取一微量注射泵,准确安装注射器,连接患者端的三通——新泵开始运转,运转正常后,打开刚连接的三通——原来的微量泵暂停运转,关闭原泵连接的三通——观察至运转正常,患者血流动力学无变化,关闭原微量注射泵,处理用物。

我们在日常工作中需要注意的是:
1、在注射前须向患者及家属详细介绍使用微量泵的目的、功能、优点、发生报警原因和注意事项,介绍药物名称、作用、需要注射时间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,使患者对该仪器及药物有一定了解,消除紧张心理,主动配合治疗,确保药物有效实施。
2、择适当注射部位:根据药物性质尽可能满足患者要求,选择血管较粗、较直、易于固定、便于观察、不影响活动的部位,选择留置针,药物浓度大的使用中心静脉置管。
3、加强巡视,观察不良反应:(1)使用微量泵时应加强巡视,观察输液部位有无药液外渗、肿胀,局部颜色、温度,血管走向有无条索状红线等,若出现以上情况,应立即停止输液,及时更换穿刺部位。(2)观察黄灯亮闪频率、微量泵工作状态及速率是否处于正常。(3)需更换药物及改变速率时应及时记录,并作好交接班。嘱患者及家属勿随意调节微量泵速度,以免出现不良后果。(4)观察泵管及针头有无脱落,被污染需及时更换。(5)观察用药效果及副作用,在治疗过程中若出现不良反应需及时通知医生。
4、用微量泵时宜单独建立静脉通路,勿在同一静脉通路上输入其他液体,避免受输液速度、压力影响或因推药等其他操作影响药液持续泵入,使药物浓度忽高忽低,血药浓度受到影响,而引起病情变化,延误治疗,出现不良反应。严格无菌操作,使用24 h需更换注射器和泵管,若有污染及时更换。

       微量注射泵能将少量药液精确、微量、均匀、持续地泵入体内,操作便捷、定时、定量,根据病情需要可随时调整药物浓度、速度,使药物在体内能保持有效血药浓度,运用微量泵抢救危重患者,能减轻护士工作量,提高工作效率,准确、安全、有效地配合医生抢救,我们需要正确的执行操作流程及规范,正确处理机器报警,及时查找原因,正确处理,让微量泵更好的成为服务病人的好帮手。